六人吃!《老友记》剧照
小时候,不管刮风下雨,整天在外面野着玩,只有到了吃饭时被爸妈吆喝着,连拉带拽才肯回家。现在,整天在家“玩”――看电视、看碟、看报刊、听CD、上网、打游戏、上QQ聊天……只有到了吃饭时,才去外面。
吃饭这么天经地义在家进行的事情,居然可以彻底地搬到外面去做!我这么惊诧,是因为最近有两个反馈给我带来了冲击。一是,我发现我居然很久没有自己做饭了,而冰箱里总是有从各个饭店里打包回来的饭菜,旧的没吃完,新的跟进来;二是,同事无限崇拜地对我说,你怎么对周围的每一个饭店都这么熟悉啊!
人过了35岁后,事业基本稳定下来,孩子也长大些了,不用太操心。时间是有些空闲了,可亲朋好友、同学乡党却是多年不常联络。想叙旧,大家很难凑得起共同时间。即便凑到了一起,也常常发现共同话题匮乏。现在资讯发达,大家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各种最新的国际、国内信息,但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却可能天壤之别。很长时间磨合下来,大家普遍高度接受并能频繁实现的,基本只有一起吃饭这件事了。
家家都要做饭,人人都要吃饭。最高效的聚会就是吃饭了。据调查,北京和上海餐饮业近些年飞速发展,就是私人在外就餐数量增长幅度最大。早先,把网友的“北京小吃一览”打印出来,揣在口袋里,让出租车司机寻香索迹。现在,饭统网成为必读指南。上了饭统网,才知道,比自己更热衷在外吃饭的人多如牛毛啊!细细阅读大家的帖子,发现在外吃饭的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总要和别人一起吃饭。
因此,我高度怀疑人们主要不是为了吃饭才下饭馆,而是为了能和大家聚在一起才出来吃饭!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有了宽敞的房子、独处的空间,有了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工作、配偶,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不结婚、不要孩子、同性婚姻等从前无法想象的生活时,我们不再一起挤仅有的几趟公共汽车、不再穿同样款式的衣服、不再看同一个电视频道、不再收听同一个“小说联播”--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失去和别人共处的时空。
而人,是需要和别人在一起的。这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归属”的需要。无论我们多么追求自由,最终还是渴望亲人朋友的怀抱。甚至浪迹天涯、行踪无定的游子,也总会在陌生的土地上,对陌生人敞开心扉,寻求灵魂的碰撞。去过丽江的人知道,离开人群,寻求孤独的灵魂,总是很容易在那里滋生出浪漫的相遇、相知。越是隔离的人们,才越是渴望相互拥有。
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题目是《我和你》,这实在是个绝妙的对奥运会的心理阐释。仔细看看地球仪,每个国家都画着清楚的边界。瑞士和德国把莱茵河一分为二;中国和印度把喜马拉雅山一分为二――人们在山川、河流上画出界限,就是为了分清你我。然而每隔4年,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会派出代表,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跨过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条条边界,聚到一起。“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这首奥运主题歌,完全没有提到体育,分明是在告诉我们,对于奥运会来说,体育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
吃饭,或者运动--不论借用何种形式,人类--无论相隔千里万里,灵魂--无论多么独立,我和你--终究要相会在一起。
本文选编自:心理月刊。
原文标题:吃饭这件事
作者:刘丹(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治疗专家)
配图来自网络。
微信发送【聚餐】提取专题全文。
更多心悦读,关注微信:晓南心语;微信号:znufe88386046。
微信发送关键词提取各类专题:投稿/帮助/转折/孤立/异地/表白/恋爱/单身/情伤/悲秋/运动/星座/扫雷/爸爸更年期/妈妈更年期/误解咨询/萌/自恋/自恋2/内向/内向2聚餐/林怀民/敬畏/感恩/同性恋/心理学1/宠物等。
启发心智,共同成长。我是晓南,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心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