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的MSN上挂着75个人,最多的时候同时和11个人对话,很热闹。但生活中,能随时打扰的好朋友却没几个。所以在这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里,我还是觉得有些孤单。”陈枫说。
搬家、换工作、短信文化还有邻居的防盗门,这一切似乎都是老友难见、新友难识的原因。然而心理学家却提醒说,友情难觅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这些,而是我们对友谊过于挑剔。
“追求完美的友谊,就像追求完美的爱情一样,是个神话,虚假并且有害”,心理学家泰瑞・阿博特(Terri Abert)是一位从事妇女关系研究的专家。她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能接受变化,接受它的局限性和偶然的失望:“那种可以生死与共、情同手足的友谊非常少。我们虽然渴望,但也必须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只有保持对友谊开放、真诚和不断更新的态度,我们才可能拥有真正的珍贵友谊。”
朋友非得志同道合吗
“我的朋友基本都是搞艺术的,”室内设计师林平说,“你的行为再怪异,大家也不会大惊小怪。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让我非常满足,有安全感。”
【解析】
心理学家安吉拉・凯特(Angela Carter)说:“交朋友也像异性之间的吸引一样,需要一种缘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觉醒状态下80%的思考是受潜意识影响的。一个人的好恶,会不自觉地受到潜意识中过往经历、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影响。追求相似的生活品位所缔结的友谊,能降低交友中道德冲突等风险。
然而,过分追求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友谊却会限制交友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过分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种先入为主、画地为牢的想法,会把很多人挡在友谊的大门之外。另外,也不能把友情当作知己来寻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朋友则可以在数量上多很多。正如心理学家英格里德・柯林斯(Ingrid Collins)所说:“一个有趣的好的开端,才是朋友早期交往的关键。”
【见证】
李丽商学院毕业后,进了一家高级化妆品公司。她儿时的朋友张琳,职高毕业后当了工人,老公也是同厂的工艺师。逢年过节,李丽都会像过去那样,找张琳疯玩上一天。平时,张琳总能从李丽那儿,得到得体而颇为新潮的装扮技巧,让她在工厂的姐妹里备受瞩目;而生育较晚的李丽,也总能从早已为人母的张琳那里得到非常及时而实用的育儿经验。李丽说:“她有属于自己职业的那种直率和简单,而我也能带给她一些时髦。实际上,我们比过去更需要对方。”
是否真能化干戈为玉帛
“我和阿成本来是一对挚友,在我离婚那些最煎熬的时刻,都是阿成陪我喝酒、聊天。后来我俩合伙开了一个广告公司,在共同利益面前,我们出现了重大分歧。细想想,这可能跟我们当时的一些合作者有关,有个合作者一直喜欢在我俩之间搬弄是非。友谊最怕猜忌。后来,合作失败了,我们的关系也明显疏远了。这真是我心中的痛,我想跟他坦诚谈谈,告诉他,我非常珍视我们的友谊,却一直犹豫不决。”
【解析】
心理学家泰瑞・阿博特(Terri Abert)说,“当友谊出现挫折时,我们通常会逃避问题,寻找新朋友,而不是解决现实的难题。”对友谊的失望让我们产生感觉被欺骗被辜负,自尊也受到损伤,绝交就是一种最容易的举措。即使后来一方或双方有所悔悟,主动重修旧好也是件难以启齿的事。
“友谊是包容的艺术,”心理专家周振基说,“人际交往的黄金定律是:我希望别人如何对我,我就如何对人;而反黄金定律则是:我如何对别人,别人就得如何对我。我们对友谊的苛求,有时就是看不惯对方变为和自己不同的人。友谊是发展的关系,应当接受对方的变化。出现挫折主动修补,并非降低尊严。从不做任何修补的人,根本无法获得长久的友谊。另外,为挽救友谊而做的努力,不是向对方低头,而是向自己低头。”
【见证】
自从3年前好友小娜干起保险,陈露和她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虽然最终陈露同意一家三口的保险都由小娜受理,但陈露还是觉得很勉强。尤其气恼的是,当时陈露做过一次乳腺瘤手术,小娜不但没为她遮掩,反而如实汇报公司,导致此项疾病免保。
3年过去了,小娜为陈露安排体检时,陈露终于说出一直萦绕心头的不满:“我的病3年都没复发。如果当时你不写,即使今后复发也没人怀疑我以前得过。不能得到全部的保障,这个保险上得真亏。”小娜很惊讶,她从未察觉出陈露的不满。自己只是按章办事,当初陈露也是自愿投保,如今陈露这样指责小娜,仿佛在说小娜是靠杀熟起家。
随后的几个月,小娜都没联系陈露,但寝食难安。毕竟刚做保险时,陈露是自己的第一个客户。于是小娜主动找陈露谈了一次,承认当时经验不足。如果当时公司审核结果出来后,自己能觉察出陈露的犹豫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自己,就不会让她如此勉强。
最后,小娜帮陈露改选了另一个更适合她的险种,而原保单退保损失的3000多元小娜也主动承担了。陈露很受感动。现在两人的关系也和好如初。
同事间有真正的友谊吗
“我不觉得同事间有真正的友谊,”郑晶说,“朋友是什么?是能面对面站在一起,把柔软的心迎向对方,而把坚强的背朝向外界,共同抵抗压力。而同事在很多情境下需要背靠背,因为大家是竞争关系。”
【解析】
心理学家布瑞特・卡赫(Brett Kahr)认为:“交友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尤其在职场中交朋友,合理成熟的预期是必要的。”
同事间因为存在某些潜在的竞争,容易发生冲突和伤害。应理性看待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同事不是为了成为朋友才走到一起的一群人,应当给予工作中的友谊合理的预期。
“因此,不要刻意要求同事能成为好朋友,那样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造成挫败感。”心理专家周振基认为,“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接触隐私,反而有利于维持一种友善的同事关系。如果希望在同事间结交好朋友,最好在无职责交叉的岗位或其他部门寻找。另外,如果两个好朋友因工作发生矛盾,要主动沟通,消除误会。如果升职与嘉奖不可避免对你的好友同事产生影响,只能以你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大可不必过于内疚。”
【见证】
“我和阿丹同时入职,关系很好”,阿云说:“可后来阿丹做什么事都想让我陪着,无论吃午饭还是购物。我不想陪,她就总半开玩笑地说,怎么和别人就有时间?一次她开车送我回家,又说起这些。我很恼火,警告她别再说了,然而她却照说不误,气得我当时就在拥堵的二环路上下车了。从此我俩在公司里形同陌路。
“原以为,失去她一个朋友没什么,毕竟我朋友多。可心里又特别堵得慌。后来一个朋友说:总要有人先伸橄榄枝。做了努力,无论结局如何,你都比现在好受。我就给阿丹发了一个笑话短信。第二天,又约她一起午餐。没想到吃饭时,阿丹竟主动说是自己不好。又说起从小家里管教严,很孤单。其实她很珍惜我们的友谊,曾后悔得流泪,但不知该怎么办。
“现在,我们又和过去一样了。不同的是,彼此都修正了一些幼稚的做法。”
怎样找到友谊的边界
徐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博士
很多女性认为,那种毫无保留、不分你我的朋友关系令人羡慕,是令人渴望的友谊。而事实上,很多友谊却因此夭折,原因就是忽略了友谊的边界。
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学家克莱茵(Klein)认为,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边界不清容易导致自我的界限与他人的界限混淆,从而太过紧密,侵犯到他人空间。但边界太清晰又会缺乏弹性,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因此,友谊的边界与自我的边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自我的边界又决定了友谊的边界。婴儿的自我是通过与父母的信任培养发展起来的。信任能增加自我认同。而步入青春期后,伙伴和朋友关系则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信任关系之一。然而这种信任却不像对父母的信任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朋友间的信任会面临更大风险,友谊的边界也因此而受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立朋友的边界呢?
1、信任――相信友谊的积极价值。对多数人而言,友谊带来的安全感会支撑自己面对更大的社会风险。
2、预期――行为表现与心理期待之间的距离不能过大。不要对朋友做出过高期待的表示,也不要因为面子而附和别人高期待的表示。
3、距离――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期待,就要保持行为上善意的距离。
4、真实――自我的表达要真实、连贯,以便于别人期待和回应。
5、调整――友谊的边界可以是发展变化的,要勇于相互调整,修正原来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