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使生命华丽

作者:系统管理员(2014-03-12)



    孤独,是要与自己同在。只有如此,才能开始感受,开始完成自己。

  这是一条长长的、寂静无声的走廊。走廊一侧的房间里,手术还在紧张地进行。

  躺在平车上的我,被放置在手术室外面等待。冬雪后湛蓝的天空,是我惟一的陪伴。

  很庆幸能有这样一段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与亲人的抚慰、朋友的关心比起来,此刻,我更需要孤独。只有孤独,才让我接触到我的全部,包括我冷静外表下的惶恐和哀伤。

  一个人不管出生后得到父母怎样的呵护,是否拥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或找到相濡以沫的爱人,不管是否有“贴心小棉袄”的女儿或孝顺的儿子,当疾病、衰老和死亡来临时,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因此,没有人能够逃避孤独。孤独是生命的题中之义,有存在就有孤独。

  孤独不仅仅会在生命衰弱时现身。在人的一生中,你或许还会经历内心情感无处可诉的“情欲孤独”;说着同样的话却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绑和被捆绑的“伦理孤独”;若你不想接受现成的结论,企图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等待你的是“思维孤独”;还有压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独”;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

  这就是台湾学者蒋�在《孤独六讲》所展示的“孤独”――渗透在生命不同层面、潜伏在人生不同角落中的孤独――有的伴随着哀伤,有的联结着无奈,有的在催化成长,有的带来深邃和坚强。

  第一遍读《孤独六讲》,特别是“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三个篇章,就像普陀山千步金沙的潮水,一波波向我哗哗涌来。潮水退去后,我在沙滩上捡到很多思想的贝壳,比如――

  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

  经由教育、文化、媒体,不断去压抑另外一个人或一个族群,就是暴力。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

  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

  凡是一成不变的伦理都是最危险的。

  速度和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

    孤独是思考的开始。

  在一口气读完两遍《孤独六讲》后,我才明白,描述孤独并不是蒋先生想做的事情,他真正想做的是,让我们这个受儒家文化浸染,变得不怎么喜欢孤独的民族,能够更接纳孤独、完成孤独、尊重孤独。

  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一个人喜欢望着夕阳远山发呆,人们会觉得他怪异;如果一个孩子喜欢坐在窗台上做白日梦,父母就会说他为什么不知道珍惜时间。不会孤独,只会寂寞;看不到孤独的身影,只听到“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也许正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寂寞,让你想抓住别人;而孤独,却是要与自己同在。只有与自己同在,才能开始感受,开始思考,开始认识和接纳自己这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开始为自己负责任,开始完成自己,然后生命就丰富、饱满起来。

    作者:陆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