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说文解字》,“快”的本意是“喜也”,也就是“乐”,比如战国时宋玉的《风赋》里有“快哉此风”,就是说这风吹得畅快,而不是说这风刮得迅疾。用原本表示喜乐的“快”来指“迅速”,也许纯属巧合,但快乐的感觉确实好像总是短暂的,让人快乐的事情过后,我们很快就又陷入平庸乃至抑郁的世界。
从进化的角度看,也许这是因为快乐只会奖赏给难得一见的好事,就像我们的口舌之欲,只会奖赏给远古时期难得吃到的糖类、脂肪、肉,而不会青睐相对充裕的菜、草。不然的话,人们的肚皮就被菜、草先填满了,而不能留给更宝贵的、也是更有用的糖类和肉脂。同样,照理说,我们只要活着,就应该感到幸运、快乐,可如果我们那么容易就快乐,又怎么会有动力去追求更重大的好事,比如打猎、求偶、性交?
所以,快乐必须来去如风。当有好事发生时,它会翩然而至,但当好事结束后,它就该立即挥一挥衣袖悄然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因此,我们需要把快乐变成长乐。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有很多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享受快乐:快乐是宝贵的心理资本,因此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快乐,不能让它白白地溜走。我们可以延长快乐的时间,增加快乐的强度,以更好地构筑心理资本。
发现快乐:我们经常被多快好省的快乐陷阱所迷惑,而忽略了生活中本来存在的优质快乐,我们可以通过关注美好、感恩练习等,撷起这些落英。
创造快乐:我们可以主动地创造高质量的快乐。下面4章所讲的成就、人际关系、生命意义、投入,都能创造出大量快乐。
这里我们首先来讲享受快乐。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套享受快乐的技巧,称为“品味”(savoring) 。
1.专注于快乐的感受,排除干扰,全心全意地享受快乐。
比如,听音乐时闭上眼睛,享用美食时专心品尝,旅游时不要懊恼车票买得比别人贵,和情人散步时不要开始担心买房的问题。
在弗雷德里克森写的《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里,有一个好例子:她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关于品味的知识后才发现自己太不珍惜已有的快乐了。比如,他当时孤身一人在外上学,每当他的家人和女朋友给他打电话时,他都会很高兴。但高兴归高兴,他仍然经常一边打电话,一边上网,或者在公共场所走动。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决心要更好地享受和亲人交流的快乐。于是每次亲友打电话来时,他都会找一个私密的房间,关掉计算机,坐在椅子上,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交谈上。结果从此他有了更多的积极情绪,尤其是希望和爱。
2.留下纪念品
有了纪念品,你下次再看到它时,就会想起那美好的经历,从而把一时的快乐变成了长久的快乐。在现代社会,纪念品非常容易得到,比如拍照。但是除了拍照(和摄像)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留下纪念,比如在日记里写下当天的好事,从旅游地带回一块石头,保存一场精彩比赛的门票。
3.自我肯定
一件好事的发生肯定有它的原因,除了少数情况下是因为纯粹的运气外,比如中彩票,一般都来自我们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对别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但是当好事发生时,我们也需要感谢一下自己,就算好事全是别人带来的,那至少也说明我值得别人帮助。
很多人在好事发生时,第一反应不是快乐,而是怀疑:“不会吧?这么好的事也能发生在我身上?”“他喜欢我?不会吧?是不是打牌打输了玩真心告白?”“我得了年终大奖?不会吧?难道今年的年终大奖人人有份?”甚至还会来一段塞翁失马:“这无缘无故的好事,恐怕不是吉兆。”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可以放心地让好事来冲昏我们的头脑,而是说过多的忧虑会夺走本来属于我们的很多快乐。
4.与他人分享
西方有句谚语:“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还是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故事,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两个故事。”这后面其实还可以再接一句:“你有一桩快乐,我有一桩快乐,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了四桩快乐。”
哪四桩快乐?自己本来的快乐,听到别人好事的快乐,别人祝贺、夸奖、交流时的快乐,你祝贺、夸奖、交流时的快乐。甚至还可能有第五桩快乐:你和别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你又多了友情的快乐。
本文摘自《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
作者简介:赵昱鲲,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幸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出版单位: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