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说,她的孩子明年就要高考了,可孩子的状况却令她极为担心。孩子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还常常说生活没意思。可是最近孩子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居然对她说:“妈妈,我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了。”原来,几个中学生一起策划了一个公益项目,他们想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暑假中为灾区同学举办一个英语夏令营。尽管每天要忙到很晚,他们却充满快乐,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生活变得有意义了。
走出奥斯维辛的维克多・弗兰克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他甚至认为,人主要关心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避免痛苦,而是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只要能找到“意义”,吃苦受累也甘之如饴。
我很认同弗兰克的说法。“意义感”好像人生这棵大树的根,失去了它,无论多么枝繁叶茂的树,最终也会枯萎衰败。
我相信《三杯茶》感动那么多的人,《我到我们》感召那么多的人,不是偶然的。在有了温饱之后,寻求生命的意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一心理需求正变得越来越迫切。
听说《三杯茶》,是在公益机构的“5・12”周年论坛上。一个IT界的精英说,如果不是读了《三杯茶》,他今天不会站在这个地方。
我很好奇,于是去书店买来看。一看到故事的起点乔戈里峰,一看到喀喇昆仑山脉,我就血流加速。但一路读下去,才发现这个故事对我其实很陌生――这是一个登山者信守承诺为巴基斯坦山村建学校的故事。这个故事从1993年开始,至今还没有结束,因为这个叫做葛瑞格的美国人,已经一发不可收,他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建了60多所学校,还在继续建。
葛瑞格不是巴菲特也不是比尔・盖茨,他只是一个急诊室值夜班的护士。攀登乔戈里峰失败后,他一文不名。为了筹到建第一所学校所需要的钱,他写了580封信,结果只接到了一封回信,他的同学给他开了100美元的支票。
就是这么一个肯下笨功夫的人,在全然陌生的国度埋头苦干,“把石头变成学校”,让很多女孩子走进了学校,成为改变社区的力量。
而《我到我们》的作者,“Me to We”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则是年轻的两兄弟。弟弟克雷格在12岁创办“解放儿童”组织,如今这个“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的组织,已经在全世界援建了500所小学。哥哥马克,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是“今日领袖”机构的创始人。哥俩儿年纪轻轻就投身公益,因为想获得“真正的幸福”。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幸福之门朝外开,谁想“闯进去”,谁就出不来。
如今,为了获得幸福,很多人愿意花费大把的银子去进行心理治疗。然而“幸福”最重要的成分“意义感”,只有在我们与他人、与世界建立深厚的联结才会产生。这个过程同样非常辛苦,如同弗兰克所言,“人在寻求意义与价值时可能会引起内在的紧张,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
请选择一个宁静的夜晚,或者一个周末的清晨,打开这两本书中的一本,想一想,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了追寻幸福,你还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作者:陆晓娅
《三杯茶》(THREE CUPS OF TEA)
作者:〔美〕葛瑞格・摩顿森
大卫・奥利佛・瑞林
译者:黄玉华 严冬冬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11
定价:28.00元
《我到我们》(Me to We)
作者:〔加〕克雷格・柯伯格
马克・柯伯格
译者:顾大僖
学林出版社 20008-07
定价: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