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共情”体验遇上世界杯

作者:系统管理员(2014-07-01)


    导读:对西班牙队的队长、守门员卡西利亚斯而言,在萨尔瓦多的与橙衣军团荷兰队的比赛如噩梦一般,“圣卡西”变成了“剩卡西”,“耻辱”几乎是所有媒体的头条标题。“卡西不哭”、“卡西好可怜”等话题一度成为微博热点。而就在几天后,葡萄牙0:4输给德国队,球迷们也打出了“C罗不哭”、“C罗挺住”的支持语。此般效应为何?本文从共情的角度进行解读。

    卡西的尴尬是否让你不忍直视,C罗落寞的表情又是否使你暗自神伤,这就是足球的魅力,让你和自己喜欢的球队球星一起哭,一起叹息,一起嘘唏不已,这其中的心理学奥秘就是:共情。

    早在100多年前,心理学先驱铁钦纳就提出了共情的概念,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还能用心去感受他人的情感。

    近代心理学对共情的研究认为,共情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共情倾向,是指个体具备设身处地地对他人感同身受的人格倾向;二是共情反应,是指因为他人的痛苦而产生情感体验。具有共情倾向的人在看到别人受到伤害或经历痛苦时,自己也会产生心痛的感觉。

    正因为共情的存在,看到卡西把守的大门被对方球员戏耍似的打成了筛子,才会激荡起你心中对英雄迟暮的感慨和无奈;看到一个人扛起了一只队的C罗像孩子一样狂奔向裁判要点球,才让你的内心中闪过一丝心疼。

    共情不但可以“同悲”,还可以“同�”。

    作为守门员被对手一次次羞辱,甚至于在地上“爬行”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一向注重发型的C罗也顾不上出境时凌乱的发丝了。看到这一幕幕的观众们也会产生一种不忍直视的心理,仿佛自己处于那种窘境一样,这就是共情性尴尬。心理学研究发现,意识到他人处在尴尬情境时,自身产生与他人的尴尬类似的情感体验叫共情性尴尬,它是一种替代性尴尬。

    共情性尴尬有很多影响因素。

    首先,人们的尴尬感受性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对尴尬感受越敏感的人,越容易感受到共情性尴尬。其次,不同的视角采择也影响着共情性尴尬,越是从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想象自己处于那个处境的人,感受到的窘迫越多。最后,对当事人的情感深厚程度,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会影响共情性尴尬,所以喜欢卡西的球迷们能感到更多的尴尬体验。

    共情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往大了说,共情使我们可以对旁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让世界充满爱。往小了说,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更沉浸地观赏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也不能更畅快淋漓地观看世界杯了。

    转载自: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时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