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是如何与世界交流的?

作者:系统管理员(2015-01-22)


晓南说:内外向,本只是性格中的一种维度,作为一个连续体,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然而内向者却被人们贴上了各种伪标签,如不善表达、不懂社交、不积极等,相形之下外向者备受欢迎。

晓南表示,内向者好生委屈,人们对此有太多误解。本期主题【内向者的力量】,带你认识真正的内向性格;微信回复【内向2】,可提取专题全文。


小天使爱美丽通过想象发掘生活的乐趣


内向者和外向者看起来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观察他们处理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方式,你可能会发现不同之处。


《科学人》的专栏作者梅丽莎•达尔报道了心理学家小布莱恩的最新性格心理学发现。小布莱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们》中写道:内向者在出席隆重会议或者重要场合之前不会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汉斯•埃森克的外向理论和西北大学的威廉•雷维尔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场合,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警戒心理和反应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一件东西或者一个场景给了内向者过度的刺激,他们不会觉得兴奋,反而会感觉不知所措,甚至会略感疲惫。


苏珊•凯恩在2012年一场题为“内向者的力量” TED演讲中反复强调内向的定义,内向不同于害羞。苏珊说,“害羞是对社交的恐惧,而内向是不知如何对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应。外向者渴望获得更多的刺激,而内向者在安静、低调的环境中更为自在。”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尽管人有外向倾向或内向倾向,但没有完全的内向者或者完全的外向者,内向者的内向倾向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显现出来。


以下是内向者世界相处的十种不同于外向者的方法。


他们避开人群


“我们跨过20世纪,进入了一个历史学家称之为个性文化’的时代。”苏珊在TED演讲中说,“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商业社会,人们从小城镇蜂拥至大城市,以前与熟悉的人们并肩工作,如今他们需要在一群陌生人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群人常常是叽叽喳喳的吵闹着,内向者很不适应这种情况,他们觉得他们被孤立了,宁可呆在人少的地方。


群聊使他们紧张,深入的谈话使他们健谈


大多数外向者热衷于一群人闲谈,而内向者会觉得这很无聊。在群聊中,内向者经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内向者的方式:在喧嚣的世界中过安静的生活》一书的作者索菲亚在书中写道,内向者更喜欢深层次的谈话,尤其是关于哲学的。


他们在舞台上活力四射--只是不擅长台下的闲聊


“靠口才谋生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天生的内向者。” 詹妮弗•卡维拉博士(《安静的力量:内向者与众不同的力量》的作者)如是说。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精心地准备。事实上,很多成功的表演艺术家是内向者。在舞台上,与观众隔离开来,对他们来说远比在台下的交流容易。


他们很容易分心,但很少感到厌烦


如果你想考验一个内向者的耐心,只需带他们到一个他们觉得刺激过度的地方即可。由于对环境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内向者在人群中常常觉得心烦意乱、不知所措。然而,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他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长达几个小时。他们可以借此机会给自己“充电”。


他们更喜欢有创造性的、具体的、独立完成的工作


内向者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去,当需要做决定或者解决问题时,他们总是要深思熟虑。因此,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中,他们的效率会更高。某些职业--如作家、野外科学家和幕后科技工作者--可以给内向者提供他们喜欢的环境,使他们灵感涌现。


在人群中,他们总是最靠近出口


在拥挤的地方,内向者不单单是身体感觉不舒服,而且会尽量向外围挪动来调节这种不适感。他们或者靠近出口,或者在音乐会后排或者坐在飞机上靠近走廊的一侧,以此方法来避免被人群包围。卡维拉告诉记者,“我们喜欢坐在可以随时撤退的位置上。”


他们三思而后行


他们内向的行为习惯为他们赢得了“倾听者”的称号。他们张嘴之前总是会先考虑考虑,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说出来(外向者常常是这样)。因为这个习惯,他们看起来很安静、很害羞,但这意味着一旦他们开口,他们的言语会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甚至有时会更有力度。


他们不像外向者那样易受环境感染


发表在《科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反馈”中心处理经验的方式很不一样。外向者通常会因其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多巴胺,而内向者不会有此种反应。事实上,有内向倾向的人对环境的反馈远不如外向者强烈。


他们不喜欢接听电话


大多数内向者拒绝接听电话--即使是朋友打来的--是有原因的。突然的来电会打断他们的工作,或扰乱他们的思路。而且大多数的电话交谈会涉及他们所不喜欢的闲谈性质的内容。内向者可能会让来电转接语音信箱,这样等他们做好谈话的准备时会打回去。


独处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时光


苏珊说,“对一些人来说,独处是很重要的,这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时光。”


谈到刺激的时候,内向者都会有所顾忌。赫芬顿邮报的作者凯特•巴托拉特解释得好,她说,“把我们每个人都看做是一杯“能量”,对内向者来说,社交会消耗能量,而对外向者来说,社交会使杯中的能量越来越满。大多数人喜欢这种能量。我们乐于给予,乐于分享。但当杯子空了,我们需要时间来补充能量。”


微笑和善意的天使爱美丽


本文选编自:心灵咖啡网。

作者:Alena Hall,译者:Grace Green

配图来自网络。


微信发送【内向2】提取专题全文,发送【内向】提取好文《问答 | 性格极其内向怎么办》

更多心悦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晓南心语。

微信号:znufe88386046

微信发送关键词提取各类专题:投稿/帮助/孤立/异地/表白/恋爱/单身/情伤/悲秋/运动/星座/扫雷/爸爸更年期/妈妈更年期/误解咨询/萌/自恋/自恋2/聚餐/林怀民/敬畏/感恩/同性恋等。


启发心智,共同成长。我是晓南,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心理中心。